科学网记者 廖洋 通讯员 韩洪烁
集“化学味”“人情味”“生活味”于一身的人
刘青云
不久前,在山东科技大学师德宣讲会上,荣获该校2020年度“教书育人楷模”称号的刘青云,在面对即将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时说道:“我愿为学生倾尽自己的所有。”
这句话中蕴含的重量不是轻易说一说就能担当起来的,但刘青云确实做到了。
刘青云是9001cc金沙以诚为本教授。从教14年间,学生的每件“小事”都是她眼中最重要的事,需要她尽全力去对待。
每堂课都有“闪光点”
“一堂好课,至少要给学生一个闪光点。”刘青云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
乒乓球、塑料管、矿泉水瓶,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成了她课堂上的教具。这些“教具”也让她的课堂活了起来。在无机化学课上,她用一个个乒乓球现场组装成各种晶型结构,原本抽象、无趣的结构图在她的操作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。
这让本来枯燥的化学知识“活”了起来。许多毕业生多年后还能回忆起那些教学器具,“听刘老师的课总是感觉时光飞逝,还没听够就下课了”。
为了上好每一堂课,刘青云每天保持阅读习惯,一听到合适的案例就赶紧记下,常常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搬到化学课堂上。为了及时更新知识,她密切关注国内外化学学科前沿,想方设法把新材料、新工艺补充到教学中。日积月累,刘青云的教案成了“教科书”,她作为副主编出版的省级规划教材《无机化学实验》被众多高校采用。
“我们总能被她深深吸引,她的化学课也是人生课,‘化学味’‘人情味’‘生活味’在这里交融。”山东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赵同说。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他,曾经有些抵触,但自从听了刘青云的高分子化学课,他慢慢地喜欢上了所学专业,不仅补上了落下的功课,还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。
学生成长的引路人
在刘青云的眼中,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她希望,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,更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。
在同事们眼中,刘青云总是和学生形影不离。操场上,她与学生一同跑步;餐厅里,她和学生同桌就餐,倾心交谈。周末的时候,她还经常约上学生春游、爬山……正是一次次的“亲密接触”,让她对学生的学习、思想动态了如指掌,在教学中“对症下药”。
刘青云所指导的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,难以完成读博的梦想。刘青云了解到他的困难后,指导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,以“奖励”的名义,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近三万元补助他,帮助他实现了读博士的梦想。
14年来,刘青云早已忘记自己到底帮助过多少学生,但是学生不会忘记。有一年毕业晚会上,一名学生说:“老师你对很多同学都有帮助,我只是其中之一,但你对于我就是全部。”
刘青云认为,这便是她坚持下去的力量。
学生科创的“定海神针”
连年获“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”,指导学生多次获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、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奖励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……对刘青云而言,“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”是她心头一桩大事。而对学生来说,有刘青云的指导,就有了“定海神针”。
每年,刘青云都有一个固定“项目”,那就是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,这是在专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比赛。目前,这个固定项目已持续了11年。为了做好比赛准备,她利用周末及节假日,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训练,从笔试试题的模拟到每一步实际操作,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。暑假期间也是竞赛集中培训的最佳时期,潮湿闷热的盛夏,她却一直陪着学生训练。
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,她还经常把一些科研产品带进课堂;有时候,她会让学生轮流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锻炼科创能力;她还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多看多思科技热点;她为学生设立科创奖励制度,激励学生走近科学……
这些年,刘青云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上百人,有的学生注册了专利,有的学生走到行业的显要位置,还有学生创办了公司,走上了创业的路。一位学生给她留言:“三年来,您给了我无数的安慰与鼓励,帮我建立起自信。毕业多年,我仍难以忘记,您是一位真正走进我们心里的好老师!”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21-04-13 第8版 学人)